隨著各個港口的半年報陸續出臺,整個港口行業的背景略顯慘淡,《中國企業報》記者統計了全國吞吐量靠前的9個上市港務公司半年報后發現,其中營業收入出現下滑的有5個公司。導致這一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礦石、金屬、煤炭為主的干散貨吞吐量的大幅下滑。
與之形成對比的是,在港口的非主營業務中,港口物流、港口金融等多元化經營板塊業務的營收卻穩步上升。在整體進出口情形出現變動的今天,延展業務鏈條、挖掘新的贏利點已經成為諸多港口的必行之路。
在吞吐量增速放緩的既定前提下,港口公司如何保持營業收入和利潤的增長成為一個問題。就目前的情況而言,多數港口選擇以多元化經營的方式來分攤吞吐量所帶來的負面影響,在這其中,港口物流業務和金融業務成為港務公司偏愛的新業務。
“吞吐量一度是支撐港口發展最為重要的數據,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,僅僅依靠吞吐量來維持營收的難度很大,很多港口都在談轉型,談多元化經營,相關性比較高的行業就是物流、貿易、金融,還有一些在通過海鐵聯運、內陸港等措施來拓展腹地。”港口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。
2015年上半年,上海港集裝箱業務營業收入增長幅度為7.72%,而港口物流業務的增長幅度則達到了15.13%。在青島港,港口物流業務的增長幅度達到了31%,在目前的青島港,來自港口物流業務的營收在總營收中占比已經達到了28.6%,而金融業務的占比也已經達到了7.5%。
青島港董事長鄭明輝也曾表示,過去30年港口“吞吐量為王”的模式已經無法支撐長遠發展,青島港的盈利增長點也不再局限于以往20年來的裝卸業務,而是增加了物流網絡、港航金融業務等新興業態。 (中國企業報)
關于作者